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

從孤獨到歸屬感

孤獨的人,當然會追尋歸屬感

過去有一段時間,我參加過各式各樣的這些組織:有批著佛教外衣的,有批著基督教外衣的。而那段時間,正好就是我人生中最低潮的時候。

而我身邊的教友們多跟我一樣,在投入組織懷抱的時候,通常也是自己的人生出了問題的時候:失戀、失業、生病、破產、父母離婚、家人過世等等。

當人在面對重大變故的時候,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壓力,極端壓力會讓自己產生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孤獨感。正常情況下,極端壓力可以透過親密關係去紓解,尋求慰藉的對象可能是身邊的父母、丈夫、妻子、朋友、老師等等。

然而,向周邊的人尋求慰藉,這條路卻常常行不通。

因為有時候,身邊的人就是壓力來源──像是被情人分手、被朋友背叛、被父母拋棄。

有時候,我們更不願讓身邊的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挫折──譬如失業的丈夫,寧可穿著西裝到公園假裝上班,也不敢跟妻女坦白。

而這種時候,宗教總是能夠給我們溫暖的慰藉,給我們安全感。

拿我自己的體驗來說,當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團,裡面的「師兄姊」都很熱情的歡迎我,不斷的說我很有「佛緣」、說我很幸運、說我很特別。當時處在人生低谷的我,立馬覺得心理暖洋洋的。

而後我參加了教團舉行的「千人靜坐會」──當我與一千名教友同時靜坐冥想時,確確實實也感受到了一種「集體安全感」。

這種集體安全感是我在家庭、學校、社會裡都沒感受過的,它的確是十分美好的感覺。而這種安全感,是非常讓人上癮的。

建立安全感後的下一步,是塑造個人崇拜

這些組織的一貫的套路是,將美好的體驗與「神性領袖」連結在一起,塑造個人崇拜。

再拿我參加的千人靜坐會為例,靜坐冥想其實不是壞事,一千個人同時一起打坐,也很容易讓人產生集體的靈性愉悅,到目前為止都還沒啥問題。

但,有問題的是:我們的正前方,掛了一張「三公尺高的教主照片」,教團還要求我們不斷高呼教主的口號,讓我們把冥想產生的靈性愉悅感,跟教主本人連結起來。

這其實是非常巧妙的人性操弄:先讓你產生快樂的情緒,再將快樂感和教主個人連結起來。一旦這種連結被建立起來後,你就會對教主產生依賴感。

但說白了,靜坐儀式產生的愉悅,其實和教主本人沒啥關係。要是前方掛的不是教主照片,而是一張日出東山照片,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。

如果我們打坐時集體高喊「日出東山,惟我不敗!」同樣也能連結起靈性體驗,建立「太陽神教」。

人類就是這麼容易操弄的生物,而組織就是必須善用這一點。

最後階段:隔離你、馴服你

當教徒對組織產生安全感,對教主產生崇拜感後。組織就能進入收割的最後一步:讓教徒與他此前所有的社會關係隔絕,在組織內部的等級制度中,得到新的「服從性身份」。

這樣講有些太空乏了,我還是拿我自己參加過的舉例吧。教團裡,有著明確的「等級體系」:等級越高,越能夠接近教主,得到教主的關愛,和教主一起修行。

如同我們剛剛所說的,教主緊掐著教徒的孤獨和焦慮,並把歸屬感和安全感和自己綁在一起。換句話說,教主成為教徒新的父母,變成教徒唯一的依戀對象。

隨著教徒越陷越深,教團會要求教徒必須高頻率的參加法會,拉更多新的教徒入教,貢獻更多時間和金錢,才能在獲得更高的等級。逐漸的,教徒和原有社會網路的連結被掐斷了,生活裡變得只有教團而已。

我們常看到新聞裡有人加入了組織,搞到妻離子散,家破人亡。然而,教徒越是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,越是會往組織裡去尋求慰藉,陷入一個死循環。因為教徒一旦離開教團,就真的一無所有了。

而光有獎勵還不夠,必須同時善於懲罰:教主會恐嚇信徒,一旦他們離開教團,就會「業力引爆」、「遭受神罰」、「謗佛者死」、「死後下地獄」。有時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,教團甚至會派人暴力攻擊脫離的信徒,殺雞儆猴,讓其他教徒不敢背叛。

至此,一個「正向回饋的信仰閉環」就這樣形成了:教徒不斷的向教主尋求安全慰藉,同時恐懼脫離教團會遭到懲罰──教主就像一個恩威並施的父親,讓教徒們又愛又怕。

到了此時,無論教主要什麼,都可以予取予求了。教徒們就是免費的提款機、聽話的性奴隸、忠誠的聖戰士。

幸好,大部分的邪教教主都沒什麼野心,財富和性慾就可以滿足他們了。真理教的麻原彰晃要不是一時腦抽想去毀滅世界,估計他現在還在過著「性福快樂」的日子。

https://crossing.cw.com.tw/blogTopic.action?id=732&nid=874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